《彼岸花》的舞台是上生新所的海军俱乐部礼堂。礼堂内近300㎡演出空间,打造了250㎡四面投影帷幕和360°环绕视听原创音乐。科技加持下90分钟全场域演出,是敦煌美学与前沿多媒体艺术、音乐的融合,观众穿越斑驳的壁画,造梦千百年前的梦幻敦煌。
《彼岸花》讲述了一段纠缠了几世的梦境,梦境中蕴含着对信念的不舍追求。执念,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枷锁,却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穿透力。众生在此岸分离又在彼岸相聚,共同呈现一场回到大唐西域的奇妙旅程。创作团队以此剧致敬百年来敦煌的守望者们和那些曾经坚持自己梦想而不断前行的人们。
故事的创作缘由来自于莫高窟第257窟的北魏壁画《沙弥守戒因缘》。主创团队以当代人的审美来演绎敦煌美学,从人的情感与欲望出发,延展出一个古今相通的动人故事,来展现当代人对于初心、执着和信念的理解。出品人徐凌表示:“我们一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性,怎样把中国传统文化的IP用当代语境表达出来,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我们中国的古典美学。”
新媒体艺术团队,让计算机生成艺术化的表达语言,创造出生成视觉与感性沉浸式表演氛围。故事结局由当场观众实时票选,全新的互动模式,让观众即是旁观者又是剧情的终结推手。
数字媒体艺术家、舞台导演念子轩,将剧中的世间万物转化为计算机数字语言,用当下流行的视觉语言去呈现这部敦煌舞剧的视觉元素。“我们继承敦煌的美学传统,但是在画面上运用很多大胆的图像和图形,这是《彼岸花》在视觉上的创新点。”舞剧美术指导郭晓彤以物感与影像探讨时间与空间的映射,触发柔和与尖锐的对立统一。
擅长创作氛围实验音乐及算法音乐的音乐人、作曲家何文翔谱写了90分钟的旋律,营造了大气磅礴的史诗感音乐氛围。何文翔表示,在创作这部作品音乐的过程中,时常会有被卷入浩瀚奇境的感觉,更能真切感知到敦煌文化的哺育和滋养。
在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武琼芳看来,敦煌故事的生动讲述值得人们持续探究。“提到敦煌你会想到什么词,我们曾经有过一个调查。最终统计出炉的前三个答案分别是神秘、遥远、飞天。这说明尽管我们的研究人员努力了数十年,国民对敦煌的理解依然非常有限。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机构,我们有责任将价值导向好的信息专递给公众,以全新的方式展示敦煌文化的丰富性,这次展览就是我们的一次创新尝试。”
传统文化、当代审美、以及城市文化空间的融合,伴随着创意与想象的升级。从特定题材展开叙事线索,成为敦煌研究院石窟数字化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的又一探索。